无障碍浏览
简体版
繁体版


全部
区政府办公室
区发展改革局
区司法局
区生态环境分局
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展开



问:面临汛期灾害性天气应该如何应对?答:1.汛期气候多变、突变,出门在外遇到灾害性天气要寻找安全的地带避灾自护。2.雷雨天气时,避开灯杆、电线杆、广告牌、变压器、电力线及其附近的树木等有可能连电的物体,避免遭受雷击或被倒下的重物砸到,如有电线滑落即刻远离并马上报告电力部门。3.暴雨来临时,关闭门窗,防止雨水进入屋内,一旦进水立即切断室内和有危险的地下室电源、煤气等设备,如住所出现水淹,应迅速撤离居所到安全地方暂避。4.遇有暴雨时,应就近寻找安全区域或建筑物暂时避雨,不要进入地下人防工程、停车场、地下商街、地下涵洞、过街隧道、高架桥下面的通道等地下公共设施;远离老旧建筑物。要认真学习有关汛期防灾抗灾安全知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暴雨无情,防范先行!
问:如何防御汛期灾害性天气?答:首先,多关注天气预报预警,特别是预警信息。如果发现所处或即将前往的地区有灾害性天气预警,一定要合理安排行程,不要掉以轻心。其次,根据天气预警做好自我防备,一般可在安全条件比较好的屋内暂避。暴雨比较大时注意防内涝、滑坡、泥石流等;台风影响时注意防范大风大雨。最后,不到河湖、小溪、池塘、水库等水域戏水、游玩、捕鱼、玩耍、逗留;不到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危险区域或危房里活动停留。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如有条件可参加应急演练,关键时刻不惊慌有利于减灾避灾。
问:2023年《工作要点》在公众参与方面提出了哪些要求?答:1.创新政民互动形式,围绕本地区、本部门重点工作和重要决策部署,结合重要政策发布的时间节点和各单位工作实际,重点围绕稳岗就业、营商环境、民生保障、减税降费、公共安全,常态化开展政府开放活动,设置问卷调查、座谈会、群众留言等环节,聚焦社会关切,主动解读政策,听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2.丰富基层政务公开形式,着力加强电话解答、现场解答等政策咨询渠道建设,推进基层政务公开向社区延伸,充分利用微信群、村(社区)公开栏以及广播、电视、图书馆、电影等媒介,定点、定向公开土地征收、旧城改造、义务教育入学、就诊就医、养老服务、村务居务等面向特定区域和人群的公开事项,方便群众及时获取;3.畅通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区长信箱、咨询投诉等渠道,建好用好“基层诉求反映平台”,及时接收和回应社会诉求;4.持续推动利益相关方、群众代表、专家、媒体等列席政府有关会议的制度,邀请公众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不少于5次。
问:每年制定《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有哪些作用?答:印发《工作要点》的主要目的是及时落实各项决策部署要求,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让社会民众及时了解掌握我区工作动向,加强互动效果,进一步提升我区政务公开质量和水平。
问:《济南市槐荫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3—2030年)》有哪些重要举措?答:《规划》建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包括6大领域35个指标,提出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六大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一)完善生态制度体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根基。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加强自然资源管理。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强化多元共治责任。加强生态环保智慧监管,提高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健全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夯实绿色发展保障支撑。(二)完善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生态优良的美丽槐荫。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筑牢黄河下游生态屏障。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持续深入打好土壤保卫战,严控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加强噪声污染防治,营造宁静和谐生活环境。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切实保障生态安全。(三)完善生态空间体系,实现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城市生态功能。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强化准入清单管理。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加强河湖岸线管理,提升河道水域岸线生态功能。(四)完善生态经济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槐荫样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432”产业发展体系。加强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五)完善生态生活体系,打造魅力和谐宜居槐荫。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推进精品城区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广绿色建筑,实现全寿命周期管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交通。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打造泉城生态文化高地。挖掘传统文化生态价值,培育槐荫生态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建设和完善生态文化载体,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强生态文明宣教,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全民参与,实现生态文明共建共享。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然途径。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引航定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进一步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多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和强省会战略,走出了一条以“五兴”促“西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发展动能持续集聚,城乡面貌华丽蝶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深化提升槐荫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特编制《济南市槐荫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3-2030年)》,规划是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性文件,是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制定工作方案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