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综合发展规划
字号:
大 中 小



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综合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
济南市营东小学地处济南市西部,现拥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余人,在职教职工116人。学校定位于着力培养优秀营东学子的公办小学。自建校至今的三十余年发展中,办学质量逐渐提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办学效益。先后荣获“首届全国中小学英语教研示范校”“全国创客实验学校”“全国STEM种子学校”“山东省STEM领航学校”“中华孔子学堂”“山东省首届文明校园”“首批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德育工作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实验学校”“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济南市首届德育品牌学校”等荣誉称号,成为槐荫区窗口学校。
学校于1998年6月建校,2008年9月与原济南市槐荫南路小学合并,2011年10月8日,营东小学的东校区正式启用,自此,营东小学便拥有了东西两个校区;2015年7月,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托管新建校——济南市槐荫区锦绣城小学。2020年9月,槐荫区教育局以及营东小学与济南市槐荫区景新实验小学签订协议,学校正式进驻景新实验小学,营东小学、锦绣城小学、景新实验小学成立营东教育集团,学校享有了越来越高的社会声誉。
营东小学的西校区位于济南市营市街158号,现有23个教学班,占地18.5亩,建筑面积为9179平方米。西校区现拥有配备齐全的各种专用教室:陶艺室、民乐室、剪纸室、书法室、标准实验室、儿童画室、图书室、学生阅览室、学生科技活动室等,在校园的西北角,学校还开辟了一个200平方米的探索发现园,可以让市井学校的孩子领略到田园风光;东校区位于济南市经六路315号,占地26.5亩,建筑面积8743平方米,现有19个教学班,拥有高标准的各类专用教室和教学配套设施:两个微机室、两个实验室、200平方米多媒体教室、扎染室、舞蹈室、音乐室、器乐室、天文室、机器人室、雕刻室、书法室、美术室、动漫室、科技室、手风琴室、录播室、240平方米的开放式图书阅览室、容纳600人的报告厅、教师健身房、教师休闲吧、心理咨询室、尚思行远工作室、273平方米的生物园地等,现代化的校园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营东学子对优质教育服务的需求。
2.特色荣誉
学校课程体系研究《“魔方型”主题模块课程群的开发与研究》被立项为济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重大项目参与课题。由于在课程建设中研究深入,成果显著,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重点课改项目“数学文化教学促进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点课题实验校,山东省重点全国STEM教育方式研究课题实验学校,全国STEM种子学校,山东省STEM教育领航学校、山东省首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学校,山东省创客教育示范校,济南市京剧进校园试点学校,济南市天文协会副理事长单位等。由于二安课程实施成效显著,五月下旬学校将成为“中国李清照辛弃疾文化启蒙试点学校”、“济南二安文化研究院基地学校”。
(二)主要思路
内生发展——挖掘学校内部潜力,教师队伍建设是一所学校成败的关键。“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主角,管理的成功就在于让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面对学校教师团队,如何让强强联手变得更强。于是,在我校有了同一学科教师的“错位发展”,比如美术教研组,烙画、扎染、国画、书法、剪纸、动漫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用工作室。体育教研组的篮球、田径、游泳、韵律操等。音乐、语数英、stem等团队的老师也是各有专长,各有专攻。 “做不可替代的教师”已经成为了我校教师个性化发展的追求。同时,实现教师一专多能,打通学科边界,让更多老师成为全科教师,让课堂成为学科共生的课堂。学校还将教师的发展与兴趣相结合,提升职业幸福感,每周的书法之约、尚品书社、每天晨练的太极身影、健身房里的挥汗如雨、午间的营超足球等等,老师们在张扬着激情与个性的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潜移默化地影响。再就是尊重教师的年龄结构所带来的生命成长的节奏。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和年轻教师的新生活力二者有机融合,青蓝工程的传帮带已成为营东传统,老教师经验的传递,年轻教师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团队共同成长。
外延发展——敞开门办教育,让社会,社区资源成为学校教育资源元素,拓展教育渠道,让更多的非教育专业人士走进课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1)实现办学目标的新跨越
在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突出的基础上,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课程融合为载体,经过3-5年的实践。在育人、课程、教学方面进一步强化特色,实现新的办学特色跨越。
(2)实现课程体系的新跨越
通过对营东育人目标核心培养着力点的进一步完善与梳理,基于学校目标育人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的建构,通过课程推进,从课程开发的内容,方式策略,评价管理机制的创新等,完善“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下的特色课程体系建构,最终实现学校培养“好学深思,崇文尚礼,德才兼备,创新担当”的营东学子的育人目标。
(3)实现教师发展目标的新跨越
培养一支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 具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积极的创新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持久的合作理念,能适应需求、面向未来的“学者型”、“专家型” 教师队伍,由“一科专能”型向“多科融合型”教师跨越。
2. 育人目标
在“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努力培养“有梦想,有活力,有担当”的营东学子。“有梦想”就是要有对未来的期许,对自己的发展有信心。学校要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来促进学生梦想的树立和实现。“有活力”不仅指培养健康的身心,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和探究力。“有担当”是对学生提出的要具备的更高的品质和能力,要具有担当意识,还要具有担当的能力。可以通过具体的课程来培养和实施。低段年级,培养对自己负责;中年级段,培养对他人负责;高年级段,培养对社会负责。自理—自立—自制—自主—自觉—自由,培养目标逐级提升。
(四)重点工作
1.进一步深化“魔方型”主题模块课程群的开发研究与实践。
我校着力将魔方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贯穿全校课程建设,对学校整体课程架构进行顶层设计,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好的内涵要义,以“关注素养,统整课程,凸显特色“为原则,积极构建魔方课程体系。按课程的功能来分,我校课程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三大类。
根据前期课题预设,课程群的探索与实施,主要以下三个方向展开:
(1)通过学校课程整体化梳理,对学校课程体系图谱重新建构,进一步体现办学特色。
学校将对目前学校课程体系进行整体化梳理,注重实践性,活动性,探究性,加以提炼,明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大胆开启课程整合的积极探索,多维度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现有课程进行有效深度研究,挖掘融合,着力构建营东办学理念下的“魔方型”主题模块课程群。打造区域特色学校,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进一步解决“主题模块群建构中“主题线索定位不明,模块设计路径与方法不够清晰“等问题,通过制定课程纲要和教学方案。课程教学实践,提升教师课程整合能力。
(3)健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机制,完善课程的评价以及整个课程研究的促进,最终实现课题研究为学生成长服务,为教师发展服务,为学校工作创新、品质提升服务。
2.切实做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
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教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良”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起自信,个性、爱好和特长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1)夯实基础、培养综合素养
进一步规范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精准服务,做有温度的教育,我校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入手,结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有针对性的加强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语用能力,设置语文书写、习作;数学计算;英语书写、情境体验等多个专项擂台赛。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2)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落实,真正实现全面均衡发展
加强学科质量评价力度,不仅仅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相关科目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督促学生将知识、技能、习惯各项目标落到实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成长。学校统筹安排,进行学科技能展示。在技能展示活动中,学生的艺术水平、科学实验操作能力、综合实践项目化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体能运动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实现全面均衡发展。
(3)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品牌教研团队
我区的“品牌教研引领月活动”聚焦第四届素质大赛。历时三个月的教师全员素质大赛经过四轮比赛与最后的附加赛遴选出了“学术领军人物”和“教研领军团队”。我校侯杜伟老师和张善伟老师分别荣获科学、书法两个学科学术领军人物荣誉称号,以此为契机,两位教师成立个人学术工作室,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组建团队,积极承担省、市、区各级各项重点任务,引领团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领头雁”作用,引领、带动我校教研团队的专业成长。
3.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
(1)提升全体教师的德育工作意识,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加强班主任培训,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充分发挥我校“尚琢·丛行”班主任工作室的作用,以日常自主探讨,定期合作研习、有计划外出学习培训和学术研究等方式方法,提升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切实推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理实一体”的智慧型班主任队伍,全面提升我校教育管理质量,有效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服务。
(2)狠抓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主要抓好两个重点:一是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二是学生文明礼貌教育。发挥全员育人的思想,重点突出课堂主渠道作用,抓住随机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与少先队管理相结合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职能,配合学校各项活动的管理。探索素养教育的德育品牌。通过一日常规、好习惯等内容,开展“红领巾奖章”“好习惯我能行”等系列活动,完善评价机制,以素养教育引领学生主动成长,遇见更美的自己。
(3)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德育课程的融合。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养营东学子正气 经典传承育齐鲁少年德行》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三维一体”德育工作实施。
(4)德育环境的营造。学校育人环境的建设要进一步结合办学理念特色发展,进一步运用社会合力共同做好德育实践工作,要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有所突破,要扩大建立学校的德育基地、劳动基地,重视过程管理和教育效果,努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创新品质。
(5)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拓宽教育领域。进一步强化家校合作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切实提高学校家校合作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家委会工作中的“九点半课堂”“家长讲堂”、“三点半课堂”“家长志愿者护学”等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要取得新的突破。学校要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的研究,让学校与家长同步。不断优化社区、学校、家庭的三结合育人环境,将创建学习型家庭活动推入社区,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4.以STEM和创客为载体,进一步推动我校科技创新工作
(1)不断探索教学方式的改变
科技创新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更看重的是综合素养的培养,是不同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融合,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美术教师张前进以校园中的秋千为依托,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体验其给大家带来的乐趣,通过有关秋千的历史、文学、样式、原理、启示、制作实验、展示汇报等认知内容和参与体验,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的体验中进行学习模式的探索,以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2)强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和活动中,很多学校和教师还是用试卷分数和最终完成作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简单的评价方式不足以看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反映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发展情况。而在科技创新教育中,评价方法有很多种,它们都有着独特的优点。例如在2020年1月10日,我们开展了以“无形空气 无限科技”为主题的第二届营东小学STEM+科技节,本届科技节历时近一个月,设置空气主题的科技活动十余项,孩子们从主题研究中一个个问号开始,大胆想象、积极探究、勇敢创造,通过科技节将自己的作品通过比赛和展示等不同形式展现给全校师生,这种多元化的展示和评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创新的动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慢慢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只是循着老师的脚步,去得出老师想要的结果,被动完成任务。他们缺乏自己的理解,也不会去探寻不同的作答方式,好奇心也就慢慢地被埋没了。而在科技创新教育中,我们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先仔细观察,思考你面对的是什么问题,再去发挥想象,设计一个方案出来,然后认真分析分析每个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尝试把不同方案的优点组合起来,做出更加新颖的方案,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
(4)锻炼学生沟通和合作能力
我们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时,大多是以小组的形式有序开展,孩子不懂的时候会问同伴,然后去看一看、学一学别人的好方法,或是有些孩子自己先做好之后,我们会鼓励他们将作品分享给大家。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