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发布日期:2024-09-23 16:28 浏览次数:

  兴福寺  位于段店镇小饮马村,现济南卫校西校区院内。始建于宋,毁于元代,明弘治年间重建,万历七年(1579、清康熙五十年(1711乾隆二十二年(1757)多次重修。原寺庙较完整,总面积1900平方米。后相继拆除寺前的钟鼓楼和山门,寺主体建筑以西的僧舍、斋堂、场院、仓房等建筑。现仅存前、后大殿及前殿前之东、西厢房,古柏4株。前殿前有月台,东西阔13.72米,南北长8.07米。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4.29米,进深四间,通进深8.20米,单檐庑殿顶,上覆黄琉璃瓦,正脊中央安装琉璃宝瓶。檐下施双昂五铺作斗拱。梁架、斗拱均施彩画。殿内后坡上金檩下皮有“大清乾隆二年(1737)岁次丁巳季春重修会首”题记。后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87米,进深四间,通进深6.99米。单檐庑殿顶,上覆黑瓦。檐下安装如意昂三铺作斗拱。殿后明间有一悬山披檐, 面阔3.81米,同明间面阔,深1.17米。殿内明间南坡上金檩下皮有“大清光绪十四年(1888)岁次戊子冬月重修会首”题记。前殿又有东西两厢,形制、尺寸相同,各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外加前檐廊,通面阔10.15米,通进深5.51米,廊深1.26米。硬山顶,上覆灰瓦。前殿东侧有圆门(俗称月亮门),圆券直径1.93米,下部三分之一用石块砌筑,上部三分之二用青砖砌筑。兴福寺于1979年被公布为济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12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王庄玉符河石桥  根据桥南侧的镇水兽判断此桥大约建于元,据现场调查桥弓南侧的石兽比桥弓北侧的石兽较,说明在光绪年间重修。桥长约50米,桥宽5米左,桥两端的引桥埋于土下1965 年前在使用中是行人、车辆东来西行的主要通道。2003年12月18日被槐荫区文化局登记保护。


  北大槐树清真寺  位于济南市槐荫区北大槐树街 1087 号,北靠铁路。该清真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历经清同治十三年(1874、民国二十年(1931、民国二十九年(1940、1991年4次重修。清真寺内建筑有大门、南北厢房以及最西侧的大殿,其中大殿为始建建筑,大门为近代重新翻建,南北厢房为新建建筑。清真寺坐西朝东,大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正脊两端置龙吻,中部置绿色琉璃宝顶,垂脊置垂兽,戗脊无走兽,灰瓦覆面,面阔一间,门内侧中部置木屏风,两侧为过道。院内南北两侧为新建的单檐硬山式厢房,前部有较短的出檐。院内最西侧为大殿,大殿为前卷棚后庑殿勾连搭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 带前廊,其庑殿顶正脊两端置龙吻,垂脊置垂兽,戗脊置走兽,在南北山墙上各开有两个拱形窗户,门为六抹槅扇门。在大殿前廊下立有四块各个时期重修清真寺的碑刻。该清真寺由北大槐树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管理使用,隶属于济南市伊斯兰教协会。


  峨嵋山古建筑群  即大悲寺,位于段店镇大金庄西峨嵋山上。清初大金庄金某所建,因其人好佛,取名大悲寺。清同治年间,在山南建二仙祠。清光绪年间建文昌阁。逐步形成由大士殿(正殿)、东西配殿、文昌阁、钟鼓楼等组成的寺院。一九四八年后殿宇逐渐坍塌,现留残迹。2003年12月18日被槐荫区文化局登记保护。


  匡山太白读书处  位于匡山街道匡山村东北。筐山亦称匡山,为齐烟九点之一。相传山巅有寺,建有前后殿和东西两院,现仍可找到残砖废瓦不少。据元好问《济南行记》载,金代之前,山上建有“李白读书堂”。今山南腰间立有“太白读书处”石刻一块。

  申家庄土地庙钟楼  位于吴家堡镇申家庄旧庄址的西北。此处原有申家庄土地庙,坐东面西,后土地庙倾圮,现仅存钟楼一处。该钟楼为石质建筑,整个形制为四柱歇山顶亭形,保护较好。其平面为正方形,基址被埋于地下。台基上立有四根四边形立柱,柱均高1.8米,宽0.33米。四柱顶部有石制横枋,南向额枋上刻有“声大远闻”四字,同面的两柱刻有楹联,其联曰:“音传精舍,唤醒梦迷人 ;响镇梵宫,惊醒名利客。”钟楼顶以若干块青石刻制、垒砌而成,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各置一龙吻,四面屋檐刻有瓦垅,檐口刻有瓦当、滴水。当地村民称在钟楼下埋有一石狮。该钟楼是槐荫区保存较好的一处近代石制小品建筑,历经百余年风雨沧桑,至今仍保存于原处,是研究当地民俗宗教与地方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信息来源:中共槐荫区委党史研究中心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政府 济南市槐荫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