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槐荫区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市打造“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1+474”工作体系,以“工作落实年”为总抓手,雷厉风行,快干实干,统筹做好“拆、建、招、管、服、解”六字文章,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在“拆”上突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现阶段,做好群众工作推动拆迁安置,仍然是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城市品质的迫切需要。2019年槐荫区征收拆迁任务繁重,老城区棚改旧改向纵深推进,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央企和跨国公司北方基地建设全面提速,一大批优质项目都在洽谈签约中,必须坚决打好征收拆迁攻坚战,为项目落地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医学科学中心拆迁全面提速。坚持快干实干,稳步解决少数民族村、无证房、墓地等拆迁难题,尽快完成小金、孟王等村庄剩余户签约交房任务,年底前全面完成重点片区征收拆迁工作,确保高等医学研究孵化中心、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创新中心等20多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二是老城区棚改旧改拆迁全力突破。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经十一路片区、五里牌坊、槐荫医院东、经一纬十二东南三角地、匡山杨庄等省市重点棚改旧改项目扫尾清零,确保土地尽快挂牌出让,项目按期开工建设。三是西客站片区城中村拆迁全部完成。全力以赴做好群众工作,进家入户、集中攻坚,重点推进张庄村城中村改造剩余村民签约交房和西客站片区拆迁遗留户全面扫尾清零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西客站片区所有拆迁任务。四是重点工程建设拆迁提速提效。加快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兴济河生态综合治理、腊山河西路北延等市区重点工程征收拆迁,按照工程建设时间节点进度要求,主动靠上工作,确保6月底前完成项目沿线拆迁,打造新的经济发展轴、聚集带,提升城市形象品质。
二、在“建”上突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动力引擎。要立足槐荫实际,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设一批公益性及基础设施领域的精品工程、群众满意工程。一是打通一批瓶颈路、断头路。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和道路交通建设需要,10月底前完成腊山河西路北延南段工程建设,年底前打通美里东路北延等6条瓶颈路、断头路,不断提升全区道路通行能力。二是新建一批中小学校。大力推进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年底前建成1所中学、3所小学、6所幼儿园,启动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实现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完成两个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争年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四是打造一条特色街区。统筹经二路城市功能和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百姓居住环境改善和街区活力激发,突出抓好经二路特色街区建设,确保年底前完成省、市试点任务。五是开工建设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结合宽禁带半导体小镇起步区建设,5月全面启动标准厂房建设,年底前至少完成4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为企业、项目落地提供载体。六是完成长平滩区槐荫段筑堤保护工程。按照省、市黄河滩区迁建有关部署,加快土地征收、移交等工作,年底前完成槐荫段筑堤工程建设、道路绿化和相关附属设施施工。七是完成兴济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巩固城市治理成果,突出区域景观设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谐性,年内完成兴济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打造功能完善、绿色和谐的城市景观新亮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在“招”上突破,增强区域发展后劲
“双招双引”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要聚焦项目高端、产业优质、发展高效,坚定不移把“双招双引”作为一号工程来推进,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双招双引”工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一是走出去。切实发挥交通、区位、人文、产业需求等综合优势,加强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办公室、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关村以及金融街、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的联系洽谈,进一步提高双招双引的精准性。5月赴温州、7月赴深圳、11月赴北京等地举办专题双招双引推介活动,争取年内签署20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二是引进来。深化与市医学科学中心管委会、市城建集团、市城投集团等市级平台的合作,积极参与中国创业节、香港山东周、创业大赛等活动,加强与新加坡鹏瑞利集团、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华润、光大国际、中信泰富等意向项目对接,主动邀请企业家来槐荫考察交流,吸引高端人才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来槐荫投资兴业,力争全年签约引进项目100个,年内新建院士工作站5个,引进市级以上人才团队10个。三是举办主题推介活动。瞄准央企、国企、上市公司、500强企业,举办央企城总部基地、繁荣发展西部新城等专题双招双引推介活动,积极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各类龙头企业、产业链配套企业,打造高端商务楼宇总部基地发展平台,促进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四是完善考核机制。健全有力高效的考核推进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强常态管理,规范督查检查考核,重点做到“四个强化”,即强化帮包机制、强化督导机制、强化考核机制、强化保障机制,引导全区广大干部带头抓紧、抓严、抓实“双招双引”各项工作。
四、在“管”上突破,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激发市场活力的战略举措。要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持续推进“一次办成”等各项改革,创新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打造国内一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一是以简政放权放出活力和动力。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改出新气象、新作为,进一步理顺行政部门工作机制,构建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政务管理体系。以“一次办成” 改革为目标,推动区政务服务大厅及各街道服务大厅精简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监督,年内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等各项改革措施,确保企业、群众办事真正做到只跑一次、零跑腿。二是以创新监管管出公平和秩序。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对新兴产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对涉及安全质量方面的严格按规定监管。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做到该管的领域管好、管到位,该履职尽责的领域不缺位、不越位,对刁难企业和群众、不作为乱作为的严肃问责。三是以城市管理管出美誉度和吸引力。城市环境与群众、企业的幸福感、获得感关系最直接、最密切,要以开展“城市提升攻坚年”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区城管委综合协调作用,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深入实施“五个十”工程,补齐城市管理短板,全面提升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常态化、规范化,打造品质城区管理典范,让良好的环境成为区域发展的软实力。
五、在“服”上突破,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本领,积极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是做经济发展的领航员。注重将群众首创精神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集中精力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产业政策、人才扶持政策,着力打造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积极吸引企业家来槐荫创业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二是做企业壮大的服务员。在行政审批、降低门槛方面做减法,在服务水平上做加法,培育创新创业的沃土,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用好“书记直通车”、“代表来了”、“商量平台”、“12345”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机制,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道”制度,畅通服务重点项目、企业的渠道,搭建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举办银企对接活动,提供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全程服务,下大气力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落实支持企业家投资兴业的各项政策保障措施,切实降低企业运营负担。三是做群众利益的监督员。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穿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一线工作法”,畅通征集民意渠道,深入群众倾听呼声,用心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六、在“解”上突破,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历史遗留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如果久拖不决,不仅严重影响发展环境,而且损坏政府形象和干群关系。能否妥善化解这些问题,成为检验地方党委、政府是否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试金石。要按照“抓历史遗留问题就是抓发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政绩”的理念,下大气力理清旧账,真正做到解民忧、舒民心。重点针对房地产开发、征收拆迁、国企改制等方面存在的信访积案问题,采取全面排查、分类处置、逐级化解、责任到人、限时办结的方式,全力推动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一是房产开发项目相关问题。如国大·太阳都市广场项目、外海项目等问题,要站稳群众立场,积极向市解决城市建设历史遗留问题工作办公室等机构汇报,加大对开发商的督促力度,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同时,让开发商全程参与,承担主体责任,推动遗留问题加速处置,保障群众合法利益。二是征收拆迁相关问题。如西客站片区安置房遗留问题、腊山片区张庄任庄保障房建设等问题,涉及部门多,群众呼声高,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项目建设主体的沟通协调,列出问题清单,明确牵头单位,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逐一攻克难题。三是国企改制相关问题。如元丰改制遗留问题,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要坚守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底线,妥善解决劳资纠纷、欠缴养老保险等问题,积极提供关怀和援助,定期调度进展情况,逐步加以解决。总之,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妥善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向全区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