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城”力推前瞻性景观
“泉城新八景”评选活动在槐荫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区期待通过评选,立体展示槐荫新城之美景、文化底蕴之深厚,把“爱我槐荫”转化成建设新槐荫的动力。评选总动员调动起全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腊山云屏”、“匡山齐烟”、“森林花雨”、“西水天光”、“绿稻红莲”等成为推荐的热点景观。
西部新城是“未来之城”,我区的八景评选也因此涌现了一些诸如“旭日新城”等着眼于城市未来、有一定前瞻性的景观。
因古槐众多而得名的槐荫区,移民与商埠文化交汇,造就了今天质朴、坚韧、图强、开放的槐荫人。近年来,槐荫人借势西部新城建设,根据槐荫的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以省会文化会展中心为主体的文化创意和会展产业基地等五大文化产业基地,并从独特的文化视角出发,积极构思“新”、“特”、“水”三篇文章,努力打造活力新区、特色街区和生态片区,而这也成为我区评选八景的主线。
“旭日新城”展现未来之美
西站片区将突出“新”,着力打造活力新区。西部新城地处泉城西部、槐荫腹地,规划超前,气势恢弘,正在建设中的26平方公里的西站片区内,将形成“一站、两轴、三心、多组团”布局,堪称“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
展望西站片区的未来城市图景,清晨,站在西站东落客平台上,举目东望,旭日东升,在五彩云霞的辉映下,新城景色如诗如画。高铁站房如一位身着银纱舞动双臂的仙女,东西向的城市发展轴和南北向的城市景观轴,恰似两条绚丽的彩带,随着城市的脉动翩翩起舞。碧水环绕下矗立的摩天大厦,声声礼乐中穿梭的高铁,这一动一静之间的和谐,与朝霞的彤辉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旭日新城”图。
“岱青海蓝”呼应“东荷西柳”
作为中国第十届艺术节主场馆的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坐落在西部新城的核心区,距京沪高铁济南西站主站房1.3公里,总建筑面积62.5万平方米,总投资56.5亿元,包括大剧院、图书馆、美术馆、群众艺术馆以及剧团、书城、影城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配套项目。
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的场馆群中,大剧院是重中之重。大剧院综合体以“岱青海蓝”为设计理念,从效果图可以看出,建筑群的中央是中空的环形建筑,看上去像喷涌不绝的泉眼,周边还有8栋建筑,其中3栋较高,犹如三股冲向空中的水柱,仿佛趵突涌动、碧波荡漾。整个设计方案满载齐鲁文化的精髓,既体现了现代化新城风貌,又突出了济南泉城特色。目前,该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2013年4月底将交付试运行。届时,“岱青海蓝”新景必将成为与东部奥体中心“东荷西柳”遥相呼应的泉城城市景观之新秀。
特色街区成就“商埠春华”
二环西路以东约50平方公里将突出“特”字,着力打造“特色街区”。槐荫老商埠区占地约1.31平方公里,共有26条街巷里弄、36处成规模的四合院、近40处古旧建筑,主要集中在纬十二路以东的区域,区域内“经纬”分明、法桐夹道、槐花飘香,西市场商圈、阜成信棉花行、瑞蚨祥等具有百年历史积淀的老商埠坐落于此,经四路基督教堂、纬六路老洋行等特色西洋建筑,蔡公时殉难地遗址等建筑更加体现了老城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老墙、里弄、白墙青瓦、黑漆大门、格调小窗、钟楼教堂,由此形成的“商埠春华”景观无不给人全新和惊艳的视觉冲击。为更好地挖掘和展示商埠文化,2005年以来,槐荫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纬六路老洋行等历史文化古迹都得到了全面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在以纬七路九号院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带动下,槐荫将逐步推进对商埠风情区的打造,恢复老商埠区的商业、文化及休闲功能,突出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形成济南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名片。
“湿地落霞”尽显水韵水趣
京沪高速公路以西约50平方公里突出“水”,打造生态片区。槐荫水系发达,背靠黄河,坐拥玉符河、腊山河、玉清湖、美里湖等潺潺水流,睦里闸作为小清河源头,河水自此逶迤而下。近年来,槐荫区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做足做好“水”文章,以自然生态水系为主体,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目前小清河的综合治理工作正紧张进行,片区100亿立方米的地下水资源也在积极开发利用。作为生态济南建设的一部分,总投资4亿元,33.4平方公里济西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已经启动,力争把这里建成江北最大湿地公园,同时建成集生态旅游、度假为一体的江北水乡。
此外,春来流水潺潺,夏至鱼跃芦蒿,秋闻荷稻花香,冬看晚霞白鹭,济西湿地是喧嚣的都市难得的一处清静、养性之地。夕阳下,“湿地落霞”美景书写了一幅人与自然共和谐的优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