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铁”时代飞驰而来
“高铁”是指在改造原有铁路线路的基础上,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高铁”是铁路发展至今的最高形态,是促进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交通运输革命的标志性产物。铁路是人类发明的首项公共交通工具,十九世纪初期在英国出现。直至二十世纪初发明汽车,铁路一直是陆上运输的主力。二战以后,伴随着汽车技术的改进,高速公路大量建成以及民航的普及,导致铁路作为公共交通的“霸主”地位日益动摇。1959年4月5日,世界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东海道新干线”在日本破土动工,1964年10月1日正式通车。东海道新干线全长515.4公里,运营速度210公里/小时,它的建成通车标志世界高速铁路新纪元的到来。
二、“高铁”与“经济”深度融合重写经济版图
“高铁经济”泛指依托高速铁路的综合优势,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以及消费群体、消费资料等消费要素,在高速铁路沿线站点实现优化重现和集聚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通过高铁连接起来的“站点”城市和地区网络紧密联系起来,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得以流动和传播,各生产要素不断向节点城市集聚,向更广泛的范围辐射,形成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巨大的经济吸引力、引导力和拉动力。
“高铁”选择与“经济”相融合绝对不是偶然现象,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地区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中,铁路都曾有过明显的大发展时期,国家在铁路的发展上大致都采取了超前型的发展战略。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了铁路发展战略对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带动作用。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火车出现以后,各国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高铁”把铁路建设推向快速发展阶段。这场运输革命证明,高铁的修建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技术的创新、大企业的产生,社会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加快、广告业的大发展、生产模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我国正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竞争力,“高铁”对我国经济全面腾飞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高速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一是高铁经济加速区域产业转移。区域之间更紧密的联动使企业受益于较低的劳动力、土地和公共服务成本,进而加快经济发展。在我国,大规模的高铁网络,加速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速度。二是高速铁路与全国产业供应链一体化的不断提速。高铁的客运量增加将逐步消除铁路货运基础设施面临的瓶颈,有助于全国一体化程度更高的产业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较高的运输成本制约企业将业务拓展到具备土地及劳工成本优势的地区,但高铁网络有助于通过现有的铁轨运输更多的货物。三是高铁带动下的“同城效应”日益明显。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将增加房地产需求,进而推高内陆地区的房价。对于已经拥有或正在建设高铁的二、三线城市,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往往超过一线城市。“同城效应”改变了高铁沿线人们的生活方式、时空观念和置业理念,工作、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候鸟族”数量将不断增加,成为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四是高铁刺激旅游业快速发展。收入增长将促进消费增长,惠及高铁沿线城市,高速铁路拉近地区之间、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的距离,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促进非必需消费品零售及旅游业的发展,为各上下游产业增加大量商机。
高速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作用的范围广。随着高速铁路规模扩张,不仅对沿线地区而且对全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作用。二是作用的持续时间长。高速铁路乃百年大计,从建设开始就发挥作用,将持续百年。三是作用的效果越来越大。高速铁路作为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具有放大效应,并逐步释放出来。四是作用巨大但难以量化统计。由于高速铁路的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尤其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难以量化。五是作用机理复杂。高速铁路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机理不仅表现在高速客运给人们出行带来的高效上,而且表现在既有铁路货运能力释放和货物运输快捷给生产、流通带来的高效上。
三、“高铁经济”是把双刃剑
中国的高速铁路发展在多方面与美国兴建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以及日本新干线铁路网络颇为相似,均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由于工程规模巨大、速度更快以及中国众多的人口基数,改造铁路系统所产生的意义将是更加深远。随着高铁开通所带来的流动便利,城市间生产要素在加速流动的同时,会促使资金、人才、信息向发展环境优越、行政效率高的区域聚集。所以,规模大、实力强的城市所获得的利益会更加明显,而投资环境不佳的地区会因为消费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氛围不浓等原因,面临人才、企业等流失的窘境。这就是“高铁经济”所带来的虹吸效应。此外,高铁对航空、公路运输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压效应,都将是它的不利一面。
即将通车的京沪高铁是对槐荫的一项重大考验,直面“高铁经济”利弊,如何乘风破浪,挂帆沧海,值得我们每个槐荫人认真思考、认真实践。